不良贷款增量的原因?
不良贷款增加是经济、金融等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是体制性原因。1993年以前,我国“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部分国有银行成为“红字财政”、“福利银行”,形成大量损失和挂账。二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原因。“拨改贷”和“三放一减”即放权、放活、放效益、减少直接干预政策的执行,使部分应作为财政支农资金的“农贷”和社会保障贷款形成不良甚至严重不良。三是社会信用环境的原因。部分地区信用秩序破坏比较严重。如山西、河北、河南的农村一些行业还存在有组织、有目的悬空逃废银行的严重现象。四是经营管理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严重不足”、“一个严重下降”和“一个严重偏高”。即资本金严重不足、储蓄资源严重不足;清收管理下降,不良贷款严重偏高。
不良贷款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在1992年新的经济周期开始启动后,随着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的重新分化,才重新开始出现反弹。因此,不良资产问题主要是体制转轨期的产物。它实际上是传统体制和传统政策的“沉淀物”,是在长期“低利率、低风险、低收益、高投放、高增长和高损失”的“两低三高”条件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