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在中国排行第几?
先亮身份,我与德旺先生有过一面之交。 那是我还做记者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问我是否认识曹德旺。我说不认识。对方说他是德旺先生的朋友,从香港过来拜访他,约了时间,问了地址就挂了。
我赶到曹家,门开着却不见人。我问管家,管家说先生去了武夷山。我问为什么去武夷山。管家笑了:“福耀玻璃厂正在那边建工厂,他去视察了。” 我很惊奇:“他自己的公司自己却不过问?” 管家说:“他对自己的企业很有自信,他相信自己的眼光。” 在我印象中,曹德旺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而且他的自信中有一种让人折服的气质。
后来我做了财经专栏作家,写了《激荡》、《浪潮》,再见到曹老师的时候就问他,如何看待中国很多企业家缺乏自信。他说: “中国的企业家都是一边拿钱一边骂钱怎么这么难赚……西方的企业家也是一边拿钱一边骂钱怎么这么好挣!”“我自己创业的时候,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一天工作20个小时,累得像狗一样,但我依然很开心。因为我知道我的企业是一棵摇钱树啊。” 说到最后,曹老师的眼睛都亮了。
我问他为何如此开心。他说:“我认为我是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 后来,我就问他排在全球富豪排行榜第几位。他说: “你搞错了,我不是富豪,我只是有好多房子和汽车而已。” 再问:“那您资产大概有多少呢?” 他笑而不答。
曹德旺先生是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五大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集团的掌门人。1956年,曹德旺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县的一个小村庄里。父亲有兄弟四人,祖上还有一点薄产。分家时,二叔出走台湾,父亲、三叔和伯父3家平分了9间房子,4.5亩老宅,360元法币。由于二叔在台湾有薪水寄回家里,3家分产就相当于是把二叔的财产均分了。因此二叔的父母就跟着大伯一起生活,母亲和三叔分家后也没有搬出去。由于父母年纪都不小了,3个儿子就共同赡养二位老人。一家人生活虽然不富裕,倒也其乐融融。直到1956年,家里添了一个大胖小子,一切开始改变。
父亲给这个家带来了第7个孩子,母亲连同6个子女全靠老人赡养,这事儿怎么都说不过去。伯父、三叔都说父亲要赡养自己生的孩子,而7个孩子中最大的15岁,最小的不到2岁。“一人难养七张口”,于是父亲只好带着两个不满10岁的小孩,搬出了祖居的3间老屋。
从此,三叔、大伯一家、父母、小叔一家分成了3户,生活更困难了。父亲借了堂叔的1间4平方米的房子,家里所有的东西全装进去,还是挤不下,只好在屋子里搭一个阁楼,放点东西。大伯、三叔和母亲看到这情景,都劝父亲把孩子过继给别人。父亲发脾气了,大声说:“宁可讨饭,也不会把我们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
母亲也不肯开口,死死拖着父亲,父亲只好把房子让给弟弟父母带着两个不满10岁的孩子借住在一个远房婶婶家,在那里搭了个4平米杂屋,母亲煮饭,全家7口就在这里吃饭。晚上,4个孩子打地铺住在这里,父母在里面搭个木板床遮挡一下,合衣躺在木板上。冬天,盖两条旧棉絮。1960年春,父亲借了些钱买了一辆板车,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挑砖头、搬木料,靠出卖体力养家糊口;母亲则在家一边带着3个不满5岁的小孩子,一边帮人做“三来一补”来养家。
曹德旺排行老大,下面还有5个弟妹。由于家穷,他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当时最基层的教育机构——“启蒙学”,这里教他们认字、算术,没有老师,没有课本、教室,全是一帮人凑合在一起学,学到3年级,就被父亲接回家种地了。当时,农村最穷的人家也要送一个孩子读书,父亲不让他念书,他多次给父亲说好话,都被父亲怒“呵”回去,说:“家里这么穷,还念什么书?”17岁,曹德旺就去了乡镇的运输队当司机,每月20多元钱。运输队工作11年,由于他开车很小心,从没有发生过一次交通事故,是全队最出色的司机。他从1981年承包了乡镇的高山玻璃厂,到1983年就盈利35万元。1985年,把高山玻璃厂发展成福建省最大的水表玻璃厂。这期间,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使他从一个农村人转变成了一个城里人,见识也大有长进。
1983年,曹德旺被安排去山西考察一家正在建设中的玻璃厂。当时国内的玻璃厂95%都不赚钱,考察这样的玻璃厂,在人们看来就是“公费旅游”,连老婆都觉得丈夫是“大福气”。但曹德旺去了山西,不仅实地考察了玻璃厂,而且与厂领导及工人一起进行了大讨论,还专门参观了一家汽配玻璃厂。由于山西与中国台湾接壤,所以他们参观时还去了中国台湾,参观了中国台湾人的汽车玻璃厂。通过考察,他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汽车玻璃厂是“朝阳产业”,不但有活干,而且有赚头。
回到福建后,由于当时国家严格限制个人投资建厂,他的计划一直无法实施,于是他开始在高山玻璃厂干起了汽配玻璃业务。他的汽配玻璃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但毕竟只是给玻璃厂干点活,挣不了多少钱。1987年,当地政府开始允许个人投资建厂,但需要200万元。200万元是个天文数字,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