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上升原因?
就一句话,供需关系。 中国房地产的“供需”和西方不同,因为土地财政等缘故,供给是有限的,而且是非常有限的。这直接导致了房地产价格失控。 拿北京举例吧。 北京每年住宅用地只有400多公顷,而伦敦是7000公顷,纽约更夸张,13868公顷。这两个城市的人口都是北京的5倍以上。
虽然北京人口也比天津多出20%,但是住宅用地面积只比天津多了5%。这么少的用地数量,再加上有限的土地供应,必然会导致房价高企。 有人会问了,那北京非住宅用地不是有大量储备用地吗? 没错,在北京东三环以东、南四环以南、西五环以外都有大量储备用地,这些区域往往也代表了房价的低点(北京房价低点是昌平回龙观)。但是这些区域往往也有个特点,就是交通不便、配套不行、距离上班地点远……这样的房子基本上没人要……最终只能建了宿舍区或者大型仓储式商业。所以从长期来看,楼市终归会回归理性。
当然有人会有疑问,说现在不是有大量外来人口吗?这些人不去购买住宅,难道买公寓? 对,中国人还是倾向于买房而不是租房,尤其是年轻外来人口。但现在的楼市已经不一样了,一线城市大量新建住宅均价高达每平方米4万甚至5万元,这样高的价格,让本来预算买住宅的人不得不放弃购房,转而购买租金更高但却很不方便的类住宅产品——也就是一居室或者更小面积的开间。
这类产品本来就不是为了满足刚需居住需求设计的,因此无法满足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 最后的话: 目前国内房地产依然处于泡沫状态,这一点毋庸置疑。虽然有人说这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但是日本和美国城镇化率高于我国时,并没有出现如此疯狂的高房价。
我认为核心原因就是土地财政和银行信贷给炒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果这两者能及时刹住车,房价暴跌未必不会发生(其实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很多地区房价跌了90%,我看过一个数据是美国某地区房价跌掉90%后,只要贷款还本付息不违约,银行就把房子还给房客,可见当年美国的房价有多么恐怖)。
房屋价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不仅直接关乎人们最现实、最切身的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更关系到广大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信心和拥护。同时,房屋的价格又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因素,十分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看,引起中国房价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收入增长推动房屋价格上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或地区)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将使该国(或地区)的人们有能力支付更多的住房费用,由此,一方面推动住户提高对于住房居住面积和质量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推动房屋价格上升。这是正常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屋价格走势的总的趋势,从长期看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二、住房制度转型推动房屋价格上升
从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按照“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城镇居民的不同住房需要”的总目标,从根本上转变过去那种“行政管理,福利实物分配”的住房制度。新的住房制度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将住房推向了市场化的商品、市场化分配,从而使住房成为了经济市场中普通的一种商品,通过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而配置住房资源。中国住房制度转型的一个直接而重大的结果,就是促进了城市房屋价格的上升并形成了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在住房上的支出和投入逐步减少。第二,推动了住房市场化改革,推动了人们对于住房商品性的认同和支付市场化的价格。第三,推动了住房需求总量的一次性释放。第四,导致旧区改造和住房旧有存量退出加大。
三、土地制度刚性推动房屋价格上升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在中国进行房地产开发,一个突出的市场约束条件是土地的供给受到严格的行政控制。从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律和法规来看,从中央到地方在城市土地的供给上握有十分全面和绝对的行政权。
因此从目前的情形下,中国的城市土地在事实上不存在什么土地“一级市场”,实际上参与“一级市场”的行为都是在事实上在“二级市场”中进行,只不过交易双方的其中一方是政府或政府代表而已。
在土地市场供给的行政制约下,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的运行实际上主要受制于政府的土地规划和出让计划等行政计划的制约,而在事实上并不以市场的“供求平衡”为原则,结果往往就是出现市场土地供应不足(对于需求方和开发商而言)和“土地积压”(对于政府而言)同时出现的“怪”现象,这种土地供给上的“短缺”实际上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短缺的情形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