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进口白银?
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因为国内矿产银产量不够呀! 中国是产银大国,但是绝大部分的银矿都是铅锌矿伴生的,也就是以炼铅、炼锌为主,副产品收银。比如我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商银泰资源(000975),其主营业务就是铅锌冶炼和回收利用,副产的白银销售收入占公司营收的8.2%。 除了银泰这种主产白银的上市公司以外,还有很多有色金属业务的主营收入占比较高的企业都有白银产出,只是产量不高。
但是,大家别忘了,这些炼铅、炼锌的企业可都是排放大户啊! 尤其是现在用电紧张的情况,很多高载能行业都限电了,那么对冶炼产业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而且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未来控制碳排放、降低污染物排放肯定是趋势,那对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我想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为了环保考虑,很多高耗能行业的产能都要受限,甚至关停。
那么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包括白银在内的大部分有色金属价格肯定是继续看涨。 所以国家一方面限制钢铁、水泥等原料生产,另一方面扩大海外矿产资源战略,两相配合,保障国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用钢需求。
中国农耕时代经济下,生产相对有限。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以及小农经济不善于积累,社会积累资金相当有限。中国传统的手工业,规模一般很小,多系家庭手工业。这种手工业生产规模狭小,技术也很落后,需要资金的数量甚微。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经营方式,多是前店后场。这种经营方式,对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很不利。因此,手工业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很少。
中国封建时代以等级制度为经济思想的基本形态,以王畿为中心、以王畿以外的地区为藩国的经济结构形式,这势必阻抑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经济成长。当传统的等级制度经济思想体系逐步动摇,市场机制与商品经济逐步复苏之后,封建等级制度便又起而阻止这一切的进展。如清朝的“海禁”政策,使海上贸易长期萧条。
在明朝以前,封建农业经济相对封闭,不仅在对外交往少,即使国内的交通也极不方便。秦帝国虽然统一了度量衡,消除了中原地区各国间的商贸壁垒,但对当时中国疆域边荒地区(即现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的控制极为乏力。所以,以现在江浙一带为起源地的中国小农经济的第一次大飞跃,直到汉朝甚至南北朝结束之前都未能扩散到江南。这期间的国内交通运输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因此,像金银之类虽然其价值很高(当时以一至二两黄金可换二三百斤大米计算,价值不可不谓惊人)但其交换价值比纸币、铜币低得多,不便于流通和携带。因此,金、银在当时只是为皇室所控制作为象征权力和王室享乐的贵重之物,或用来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有政治色彩的贸易,不可能普及成为日常流通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