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及用电什么时候?
我是七十年代生人,记得小的时候家里有一台手电筒,是用一节电池的,那时候家里最值钱的要数那台二手收音机了(是爷爷从乡下拿来的),每天听上面播放的《夜色茫茫》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有了电灯,但是点灯需要煤油和灯头,记得买一个灯头五分钱,用了一段时间坏了,母亲拿着灯头到邻居家去换了一点蜡烛。 后来上了小学(70年代末小学已经普遍有电了),家里的主要电器有电风扇、电饭煲、电炉子。记得父亲买了个双狮牌电扇,用了很长时间,后来实在不能用了,送到修理部,发现里面的电机因为绝缘不好,烧了,就扔了。那时的电费好像是一度电几分钱吧。
进了中学,家里又多了个电视机。不过那时能买到电视机的家庭还是少数,大多数人家还是看广播或看电影。学校里组织看电影时,往往是学生自带干粮,在地上铺上塑料布,摆上馒头和咸菜,看着听着,非常开心。偶尔也放电影(放映机放在车上,车跟着部队走,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放映),但那样的机会并不多。
到了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开始起飞,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我家也买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现在回忆起来,那个时代虽然物质匮乏,但也过得很有意思,也很快乐!
2005年的夏夜,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象形乡荷溪村村民邱石根家格外热闹,屋子里灯火通明,亲戚们围着桌子唠嗑。
邱石根家里通电,还是2001年的事情。“过去点煤油灯,烟重又昏暗,眼睛熏得不舒服。”邱石根说,住在大山里的200多户村民,家家住的是木板房、土坯房,因为不通电,大家都守着老传统过日子。
“家里通了电,孩子学习效率高了,大伙日子更有奔头了,亲戚都来沾沾光!”邱石根的喜悦不仅是因为告别了煤油灯,更源于对新生活的憧憬。告别油灯,在中华大地上,还有很多邱石根一样的群众。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电力工业十分落后,不仅规模小、项目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1949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为364.4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3.04亿千瓦时,分别仅为1980年的7.3%和3.7%。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不仅城乡用电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边疆和民族地区供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在1955—1979年的25年里,民族自治地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359.17兆瓦,是1952年以前装机容量总和的10倍,年发电量334.73亿千瓦时,是1952年以前发电量总和的25倍。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普及农村电力。1998年初,国务院提出:“用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实现全国农村‘户户通电’”。仅1998年和1999年,国家就安排农村无电户通电资金40亿元,使200多万户、1000多万无电人口用上电。
到2005年底,全国“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全国最后279万无电户、1081万无电人口的通电任务。我国成为实现“户户通电”这一全球性目标的第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