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协会几时=?
中酒协,一个在行业内存在许多年,却一直没有得到行业和社会尊重与认可的一个组织。 说它“没有实力”吧,它还真有一些能耐;说它“没有作为”吧,它还真为行业发展做过一些事——只是这些“有作为”“敢担当”的事,大多让业内人士很反感而已。 中酒协的成立时间可以追溯到1988年,最初的名字叫“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出口分会”,后来经历了多次更名,最终定名为现在的“中国酒业协会”。 协会的性质属于社团法人,是由依法从事酒类生产经营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在酒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等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工业行业协会,于2007年完成换届,当时注册会员总数为536个。
2011年底,中酒协进行了最后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新当选的会长是茅台集团董事长肖亚非。 但此次大会之后,中酒协再没有召开过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初,时任中酒协常务副会长刘振国对外宣称,协会目前的工作就是向政府反映情况、建言献策,做好政府的参谋,同时做好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等工作。
自2011年换届后至2014年间,中酒协先后完成了《全国白酒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编制工作,以及酿酒产业部分的内容编写任务;参加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低碳消费产品评价认证”相关工作;参与了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等相关制度的起草和制定工作;组织了白酒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落实情况调研及“十二五”规划编制调研等工作;还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 应该说,在上述工作中,中酒协还是发挥了一定的职能作用。
但作为跨区域的产业性协会,特别是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行业协会,其作用发挥得怎么样,社会评价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会员单位(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是否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这一点上来说,中酒协确实没能令行业满意。
据业内人士透露,中酒协目前的收入主要有两块:一块是会费,一块是赞助费。其中会费的主要来源是会员单位的上缴费用,而赞助费则主要来自于企业或个人对协会举办的各类活动的支持。 在2011年的换届选举大会上,就有代表提出关于收取会费的问题。当时这位代表说道:“关于会费征收的标准,建议向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靠拢……考虑到国内很多协会都收费,也不排除以后中酒协也会收的原因,现在就要开始酝酿,逐步建立协会的规范运作机制。”
不过到了2014年,当记者再次提及会费问题时,中酒协秘书长何勇的回答却是:“我们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收会费的条件……中酒协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协会,各方面体制机制都在不断完善之中。” 如果说收不收会费尚存争论的话,那么中酒协在评选“十大名酒”时的收礼盛况则是客观存在的。 据悉,中酒协每年都会在年初公布上一年度“十大名酒”候选名单,然后通过媒体宣传,向社会征求“十大名酒”的意见和建议。虽然“十大名酒”评选结果最终是由中酒协内部决定,但候选名单的确是通过媒体提前向社会公布的,并就此征询社会的意见。
对于“十大名酒”的评选原则,中酒协有着明确的规定:“十大名酒”评选主要是选取中国的知名白酒品牌,要求它们必须是酒厂自营的产品,并且是有相当规模的酒厂(集团),同时要求产品质量稳定,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除了规定原则之外,中酒协在评选过程中也严格按章办事。比如每一届“十大名酒”评选都会成立一个评酒委员会,由来自生产、销售、科研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共计15~20人不等。
而在具体投票过程中,每一个评委都有相应的选票,选票上分别印有“特等名酒”“一等名酒”“二等名酒”“三等名酒”以及“未获奖酒”等项。在投票之前,每一位评委都要如实填写自己的姓名、所在单位及职务职称等基本信息。 在所有参评酒样全部投票结束后,评酒委员会要核对所有的信息,确保无误后方可计入结果。 最后统计结果显示,如果按得分最高者摘取“桂冠”的话,那么“十大名酒”的名单大致是这样: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汾酒、泸州老窖、董酒、剑南春、古井贡酒、西凤酒、双沟大曲。 中国酒业协会几时=? 从“十一大名酒”到“十七大名酒”再到“十五大名酒”,最后确定“十大名酒”,这个名称一变再变的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中国酒业发展变化的过程。 有业内人士指出,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酒业的发展逐渐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中,原来那种“闭门造车”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复过去那般耀眼,取而代之的是市场规则更加清晰明朗。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包括中酒协在内的所有业内机构,都必须加快转变工作思路,与时俱进,才能不负职责,不负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