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产泡沫有多远?
我们现在的房地产泡沫有多大呢,我认为可能比2008年的美国还要严重。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2008年之前的美国楼市,其实是有很大的泡沫的。比如在美国有很多居民为了贷款买房,把房子抵押给银行,拿到贷款去买第二套、第三套房。有些人甚至用借来的钱去支付房子的装修费用。所以美国的房价一直在飙涨,从2001年到2006年间,美国房价涨了整整4倍多! 但美国人那时候并不担心,因为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经济会一直增长,他们相信他们的房子即便不升值,至少也会保持现状,不会贬值。所以他们不断贷款去买房,甚至把房子空出来也不租出去,就是为了将来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
但从2007年开始,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就破裂了。人们开始停止买房,已经开始还月供的人也开始减少还贷金额。整个市场一片混乱。最终,这次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导致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中国人太幸运了,毕竟我们是在2008年后才经历的一次房地产市场动荡。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不然,早在2005年的时候,我国的房地产就已经出现了泡沫。
当时我国很多地区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很多人省吃俭用几十年,好不容易攒够钱要买房子,结果交了首付之后,月供却相当于自己月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还有很多贷款买二套房的,月供甚至高达工资的70%!不少人因为还要供车,供养老人和孩子,本来一个月工资不算低,但因为房贷的压力,最后入不敷出,生活非常窘迫。
除了个人贷款买房压力大之外,开发商也在透支未来收益。比如一个项目开发商融资成本是6%,当地人口购买力水平有限,他最多只能卖3万元/平方米,那他每建造一平方米的住房,就必须亏2元钱!如果这个开发商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他就不会继续建下去,因为继续建下去,就只能越亏越多。但我国的不少开发商正是靠银行贷款去盖房,一边借钱一边赚钱。一旦房地产调控加强,银行收缩银根,这些无底洞似的开发商就会瞬间崩溃。
在中国,关于房地产泡沫的争论,一直是个敏感话题。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泡沫一词在中国官方语汇中首次出现,此后历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房地产的论述中,都有“防止房价过快上涨”“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之类的提法,但对“泡沫”一词避之惟恐不及。
其后,在各种场合,房地产研究专家及开发商,就中国房地产价格及是否存在泡沫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程度和破灭时间等问题上。
其实,在学术领域,对于泡沫的计量有着不同的模型。如戴蒙德与迪布尔模型、明斯基模型、克鲁格曼模型以及琼斯模型等。通常意义上,在房地产存在泡沫的判断标准中,有三个指标,即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比和空置率。
房价收入比是用以衡量普通居民购房能力的指标。国际上,一般将该比值3-6倍作为“住房名族适宜度”的标准线。
2006年,中国人均收入为8962元,城镇人均收入16940元,全国住房均价为每平米2796元,城镇住房均价为3268/每平米,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达到19.27倍。而北上广的房价收入比均超过30。与国际上通行指标对比,中国住房价格在理论上存在3-6倍的泡沫。
在经济原理上,在一个完全公开、充分竞争并且信息可完全复制、可充分流动的市场中,房屋买卖价格与租赁价格之间有一种自然的等价关系。如果租赁价格远低于买卖价格的年(月)化折旧,那么人们自然会选择购买房产,而放弃租赁;如果租赁价格远高于买卖价格的年(月)化折旧,人们则会选择租赁。这就是“居者有其屋”与“租者有其屋”的天平自然平衡的模型。
根据上述原理,房价租金比可以理解为,如果在不考虑利息、税款、维护等其他成本的情况下,仅以所购房屋的租金收入来核算,业主收回投资成本需要花多少年。一般认为,当该比数接近或者超过30,就表明该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泡沫。按此标准,上海、北京和广州的房价租金比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极限值,北上广的房价租金比是国际通行指标的600-800%。这就意味着在上海、广州和北京购房,收回成本至少需要花上20年,甚至30年的时间。
空置率也是判断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5%-10%的空置率是正常的,超过20%就可能会导致“泡沫经济的破裂”。2005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中,约有三成未能售出或者出租;而2005年全国住宅竣工面积在一年后还有30%没有售出。
因此,就以上三个指标的衡量,中国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着严重泡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一样,中国的高房价是在居民收入尚非常低下的情况发生的,因此,泡沫存在更为畸形和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