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如何判断企业?
在风险控制领域,对客户的分类一直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也是业内争论较多的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外银行业普遍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违约可能性等指标将客户分为优质(VIP)客户和一般客户(普通客户),其中前者的定义通常为风险水平低/风险承受能力强、信用度高且还款能力强的客户群体,后者是指风险水平高/风险承受力弱、信用度低或还款能力差的企业客户。 不过,随着风险模型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实务应用中的不断完善,当前银行对于客户的分类标准也在发生变化,除了原有的客户信用评级外,还加入了客户交易模式分析、客户现金流预测等其他量化指标。
在区分优质客户与一般客户的基础上,基于不同的划分标准,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进一步对客户进行细分,以此实现更为精准的风险定价及更有效的风险控制。例如,依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可将客户细分为优质资信客户、正常经营客户、异常经营客户和破产客户等;若按照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违约距离再进行分类的话,则可以将每个细分市场中的客户再进一步细分成若干子类。通过这种方法,银行能更好地识别不同客户群体的特征,为后续的风险计量与防控提供参考。
在目前的风控当中,对于企业的关注会更多,因为相对来说企业出现逃废债的情况会稍微多一些。
对于企业其实有两个大的关注点。
1、看股权结构和股东背景。股权结构相对分散、股东实力雄厚的企业,相对来说经营会更好一些。如果股东实力比较弱的话要具体看看其经营特点,有些企业可能需要更雄厚的股东实力作为背书,比如房地产、矿产企业,而一些轻资产的服务型企业,对股东实力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如果股权结构过于集中,或者公司本身就是家族企业,则要看个人背景、历史从业经验和从业经历。
2、看企业的经营情况。因为现在大部分的经营性贷款,包括一些消费性贷款,比如用于支付房租、装修款等,资金都是由银行直接划给我们的交易对手,受托支付的方式,资金没有流经企业的账户,我们没有办法从企业的账户流水判断这笔钱有没有被用掉,还完款之后有没有被挪用。所以对于企业会更在意它的经营能力,在它的正常经营过程当中,我们给的这笔钱在它的经营活动中占的比重有多大,它到底能不能覆盖。所以会对它的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关注更多,通过和主要客户的访谈来了解我们的贷款有没有被用掉,是不是在正常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