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钞票为什么贬值?
说美国钞票贬值,似乎有些道理;但如果深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贬”字其实有极大的误导性——所谓美元贬值,其实只是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特别是欧元和人民币)的贬值而已。
首先,让我们来看下近50年来美元的发行数量是怎样一个增长速度。 由上图可知,自70年代至今,美元发行量增长了大约40倍。如果计算1968年的发行量/存量比例,则会发现这个数字在1968年是3.9,到2011年已经降到了0.75,也就是1968年的约150%变成了现在的约75%。也就是说经过四十余年,美元作为货币的供应量平均每年只有约4%的增长。可以说美元的发行的增长是很缓慢的。 而反观其他国家,尤其是欧洲。以德国马克为例,其广义货币供给量从1999年到2011年间就增长了将近一倍,相当于每年增长率约6%。 所以,用数字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近四十年以来,美元作为一个币种实际上一直在缩水,而其他币种却一直在膨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元的确是贬值了。 但这一结论并没有考虑购买力因素。所以这里有一个误区需要纠正:并非美元本身价值降低,而是其它币种的购买力提高了。
什么是购买力?它是指一单位货币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影响购买力大小的三个因素是: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物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以上图为例,假设其他条件不变,20年后的今天你拿着同样的100块钱去买东西,由于物价上涨,你所购买到的商品和20年前相比要少得多。你的100块钱的实际购买力只有20年前的约1/3左右。
回到主题,因为美金是全球最主要的货币之一,且一直保持低通胀的状态,所以美金的实际购买力基本上维持稳定。当然这并不否认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比如次贷危机时,美金也会大幅贬值。但总体而言,美金的贬值幅度是小于其它主要国家的货币的。这点可以从下面欧元和日元的升值曲线中看出来。 最后,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美元发行数量和美元汇率都没有太大变化,为何会出现美元贬值的情况呢?这是因为美元作为国际结算/储备货币,其汇率反映的是外国货币的需求/供给情况。而在贸易/金融实践中,往往是先有出口/投资,然后是进口/融资,即美元是先流入(出口/投资),然后才是流出(进口/融资)。所以,出口/投资的增加会导致美元需求的增加,进口/融资的增加会增大美元供给,当美元需求和供给发生的时间差导致供求不平衡的时候,就会引起美元汇率的波动。这就是所谓的“顺差刺激美元贬值”理论。